在家乡的小城里,我的父母有“教育家”的誉称。这不仅是因为他们50年代毕业于师范院校,从教38年,也是因为我们姐妹三人个个还算成材。
我的父母是中学教师,长期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人以为我们三姐妹相继考入大学,是父母悉心指导、“开小灶”的结果,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学习不要说专门辅导,可以说从来没有过问过。父母身上有属于培育他们的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顾及三个女儿的学习。在那所“全封闭”的寄宿制学校里,学生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但是,父母却给了我们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对待考试的平常心。
我的学生时代,考试成绩常被当作一个人能力的象征,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我们却从未因考分的高低受到父母的奖励或批评。拿到我们的成绩通知单,父母常常是淡淡的一句:“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不知父母是如何教育学生看待考试问题的,但我们深受“平常心”的影响,对待考试也是持有一颗“平常心”。1981年6月,我参加高考的前一个月,父母均生病住进医院,当时姐姐已去外地求学,我要忙自己的学习,还要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小妹,当时别的同学早已受到父母家人的百般呵护,而我忙里忙外,还牵挂着卧病中的父母。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心绪和考试,因为在医院中的父母嘱咐我的只有一句话:要跟平常一样!就这样,一颗平常心让我平稳地度过了那个别人都认为艰难不堪的阶段,也让我的考试顺利地通过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不知是我们生性喜爱读书,对功课总得心应手,父母才教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来激励我们不断进取;还是父母教我们以“平常心”对待生活,让我们可以荣辱不惊,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情况。总之,父母尽管从没有陪我们做作业、温功课,好像对我们什么都“不管”,但没有父母的无为而治的教育和以“平常心”引导我们正确地对待考试和成绩,就没有现在的我们。